> 資訊
資訊

宋朝巔峰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秘訣:禪宗美學
來源:瀚望藝術(shù)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0-11-18 17:18:00 閱讀:11649
禪宗美學是中國美學的第二次突破,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fā)展,對于從唐宋開始的中國古人到當今中國人的審美心理產(chǎn)生著巨大的影響。


禪宗美學概述

美學”一詞的德文拼寫 “?sthetik”,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 引入西方哲學史的。德國鮑姆加登出版了《Aesthetica》一書,標志著美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產(chǎn)生。而在漢字文化圈中,最早嘗試意譯此詞的,則是曾將德文 “philosophie”譯為 “哲學”的日本啟蒙思想家西周 (1829-1897)。在1879 年元月的 “宮中御談會”上,西周向官方政要宣讀了論文 《美妙學說》,在其中他將 “?sthetik”譯為“美妙學”。此譯法后來又經(jīng)中江兆民 (1847-1901) 的錘煉,而轉(zhuǎn)為今日中日兩國哲學界所通用的 “美學”。



朱立元在《美學》一書中給了一個概括的定義及一個完整的定義。概括的定義:“美學是一門關(guān)于審美對象的綜合性學科,其主要研究對象應(yīng)是以藝術(shù)活動為典范的現(xiàn)實的審美活動?!蓖暾亩x:“美學是關(guān)于審美現(xiàn)象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是將以藝術(shù)活動為典范的現(xiàn)實審美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學問,是一門以人類生存實踐為出發(fā)點,通過集中審視社會性的審美關(guān)系和歷史性的審美活動,對審美主客體、審美形態(tài)、審美經(jīng)驗、藝術(shù)存在和審美及審美教育等進行思考、解釋和論述的學科。”

禪宗本是佛教的一個派別,鮮明的特征在于求得心靈的解脫,目的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本身無意為審美活動,特別是藝術(shù)審美活動提供指導,更沒有哪個禪僧寫過禪宗美學的書籍,但是禪宗思想在長久的歷史時期里滲透到了民眾的各個層次,特別是士大夫的生活中,深刻影響了士大夫中某些詩人、畫家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及大眾的審美體驗。祁志祥先生就指出: “佛教雖然無意建構(gòu)什么美學, 很少正面切入美學問題, 然而在闡發(fā)其世界觀、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時, 又不自覺地透示出豐富的美學意蘊, 孕育、胚生了許多光芒耀眼的美學思想?!标愐∫舱f過:“藝術(shù)之發(fā)展多受宗教之影響;而宗教之傳播亦多倚藝術(shù)為資用?!?br>



禪宗美學的諸多定義

朱立元主編的《美學大辭典》對禪宗美學的定義為:中國古典美學基本派別之一。指在唐代創(chuàng)立的佛教禪宗影響下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美學思想。

方克立主編的《中國哲學大辭典》對禪宗美學的定義為:指在佛教禪宗影響下所形成的美學思想。

皮朝綱《禪宗美學思想的嬗變軌跡》對禪宗美學的定義為:作為中國古代美學主要組成部分的禪宗美學,其研究對象是禪師們(以及受其深刻影響的士大夫、文人學士)的審美活動。皮朝綱在《禪宗美學史稿》說:禪宗美學就其性質(zhì)而論, 是一種生命美學, 也是一種體驗美學。

劉方在《詩性棲居的冥思——中國禪宗美學思想研究》指出,禪宗美學是對生命存在、價值、意義的詩性之思,是對于存在的本體論層面的審美之思。

劉小楓在《詩化哲學》表述為:禪宗美學不是一般藝術(shù)哲學, 不是審美關(guān)系的科學, 而是對人類審美生成的、價值生存的哲學思考。



禪宗美學是中國美學的一次突破

在中國美學史上,有過兩次巨大的突破。第一次突破發(fā)生在先秦,由莊子完成。中國美學的第二次突破時間延續(xù)較長,從魏晉一直到唐宋。從宏觀上來講,兩次美學的突破之間有很強的關(guān)聯(lián)性。魏晉時期,文人將莊子的意義重新挖掘出來,于是波瀾大起,匯成了一股審美文化潮流。第二次突破分為兩波,第一波為玄學美學,以魏晉為開端;第二波為禪宗美學,從唐朝開始。由玄到禪,在這個過程中,外來佛教思想的傳入功不可沒,因此非本土文化進入到中國并形成本土文化的突破,這也顯示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

禪宗美學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剝離或忽略禪宗美學,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研究都會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禪宗美學思想對中國文學與藝術(shù)的發(fā)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與儒家美學及道家美學相比,禪宗美學有其鮮明的特征。禪宗為中國古典美學增添了新內(nèi)容,使中國美學進入了一個更新、更高的境地,形成中國美學的一次突破,也標志著中國美學最終走向了成熟。

儒家美學關(guān)注道德人格,將“仁”視為其審美本體論的范疇。道家美學關(guān)注自然主義。莊子的“齊物論”與“逍遙游”,體現(xiàn)了道家對自然體悟,進而達到人與自然的相融合一的追求。因此,道家美學將“自然”視為審美本體論,而禪宗美學是將“心”置于了本體論范疇?!读鎵?jīng)》記載,慧能在法性寺見兩和尚,論風動還是幡動,正爭論不休,慧能卻一語道破“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突出自性、自力的絕對性作用,主張“心外無物”,“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禪宗美學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人的審美心理。


溫為才博士



下面從禪宗的“無?!?、“不立文字”、“不二法門”、“悟”、“空”五個范疇談?wù)劧U宗與設(shè)計的關(guān)系。


禪宗“無?!彼枷?br>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教三法印。無常作為三法印之一,是佛教看待世間萬物的基本態(tài)度,是佛教立教的根本之一。

依“無?!庇^,事物都要經(jīng)歷從生到滅的過程。具體說,就是每一個事物都會經(jīng)歷成、住、壞、空(注:也可稱生、住、異、滅)四個階段。佛教也稱之為四劫。成是指事物的生成,事物從無到有的最初狀態(tài);住,是指事物逐步的成長壯大,并步入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壞,是指事物已經(jīng)在變異的狀態(tài),事物的高峰期已經(jīng)過去,并開始顯現(xiàn)消亡的跡象;空,是指事物已經(jīng)不復存在,已經(jīng)毀滅,但在這種消亡當中又孕育著下一個“成”。聯(lián)系到人生,也就是人必須經(jīng)歷生、老、病、死的四個階段。因緣和合,事物是在變化中循環(huán),在循環(huán)中變化,一切事物的形體(相)不會永存,人類無法凝固住一個永恒的實體。

受到禪宗“無?!庇^的影響,日本產(chǎn)生了其獨有的“物哀”審美意識。物哀基本的含義是:“在日常生活及藝術(shù)創(chuàng)造、藝術(shù)欣賞中,外在物象和主體內(nèi)在情感意緒相融合,而生成的‘情趣的世界’,也就是自然和人生的各種情態(tài)觸發(fā)、引生的優(yōu)美、 纖細、 哀愁的情感表現(xiàn)。將這種‘感物興嘆’的情況作一個觀念化的表述, 也就是將其‘理念化’,即名之曰‘物哀’。日本中世的吉田兼好所著的《徒然草》中第 82 段: “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義”、“無論任何事物,圓滿、完美都是不好的,保留著殘缺的狀態(tài)反而更有情趣”。在中國的文學中,也可以窺探這種審美感受。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是從反向的角度肯定了這種審美觀。

基于這樣的思想,對于殘缺的、不完整的、不確定的美的關(guān)注是禪宗美學無常的具體體現(xiàn)。


禪宗“不立文字”思想

禪宗的“不立文字”就是指,佛法真如的真諦是無關(guān)文字的,語言并不能完全表達出佛法真如,文字語言所表達的佛性是不真實的,人如果執(zhí)著于文字、語言,則只會走入迷途?!拔⒚罘ㄩT當以心傳心,而非假文字,一切的有為造作、思維和推理只會離正法愈來愈遠,智慧反而被蒙蔽”。



禪宗認為要做到頓悟本性,把握本體,獲得無上的菩提智慧,依靠語言與概念是做不到的,只有憑個體親身直覺地感受、領(lǐng)悟才有可能獲得。禪宗的“不立文字”具有很明顯的玄學特色,顯然是受到玄學“言意之辨”的影響。黃何濤先生在《禪與中國藝術(shù)精神》中說:“而魏晉時期的佛教也從玄學那里借來‘薪火’,煮自己鍋里的飯,放棄了使佛經(jīng)傳譯走向窄路的‘格義’方式,以‘言意之辨’取而代之,并把它看作是融合印度與中國玄學思想的最好的方法?!?。通過“言意之辨” 引發(fā)的“不立文字”思想,使得魏晉南北朝的佛教有了別于古印度佛教的理論基礎(chǔ),最終禪宗成功掙脫原始佛教羈絆,成為了佛教的一支“教外別傳”。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種開悟方式注重內(nèi)省的直覺體悟,因此禪宗要求人們直接面對、體驗事物的本質(zhì)。不立文字直接導致了藝術(shù)家在創(chuàng)作中追求絕對自然與純凈寫意手法,形式不是目的,形式背后的"意"才是目的,也就是重意輕形。

由不立文字衍生的審美觀 —“重意輕形”,在中國減筆為主的禪畫中有鮮明的體現(xiàn)。日本近代學者久松真一認為“禪畫是禪的自己表現(xiàn),由于畫面表現(xiàn)著與禪相同性格的東西,故看到禪畫的人,會有一種禪的東西的感覺,這禪的東西,不外是人的本來的自己,故見到禪畫的人,會感到自己從一切行累的東西脫卻開來,即不單是從心神的一切形累脫卻開來,也從神與佛方面脫卻開來,連‘脫卻開來’,一事也脫卻開來”不立文字的概念深刻地影響了禪僧們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并在他們的繪畫創(chuàng)作里呈現(xiàn)出來,在這些藝術(shù)作品中普遍具有不重形式重精神、不重人工重自然、不重現(xiàn)實重想象、不重理性重悟性、不重繁雜重簡素的風格。從牧溪(法常和尚)、梁楷、馬遠、倪贊、徐渭、石濤的繪畫中都可以看到“重意輕形”的風格。

從不立文字也衍生出的“極簡”美,它與西方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衍生出的“極簡”美,在外在形式上或許有一定的相似,但是兩者的成因和內(nèi)涵有本質(zhì)的差別。禪宗“極簡”美的源頭是宗教的,而西方 “極簡”美是源于機器生產(chǎn)便利的工藝要求,是技術(shù)的。兩者的終點也截然不同,東方的“極簡”美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至多而將形式盡量凝練、簡化,而西方的“極簡”美是通過簡單形式獲得制造的便利及功能的最大化。



禪宗“不二法門”思想

在佛教中,不二法門是所有法門中最高的一個開悟法門。丁福保在《佛教大辭典》對不二法門的解釋為,“不二之理,佛道之軌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門”?!胺ā笔欠鸾讨袑κ挛镎J知或體驗的規(guī)范,“門”是僧眾們悟道的“門徑”或“突破口”。佛教認為共有八萬四千法門,而不二法門是其中最高境界。

不二法門是禪宗美學思想的核心之一,不二法門的實質(zhì)就是對二元對立的超越。禪宗運用“不二法門”,超越一切對立,以明心見性,回歸于清湛純明的本心,徹見“本來面目”?;勰茉谂R終前向眾弟子傳授三十六對法的秘訣,“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于性相。若有人問法,出語盡雙,皆取法對,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不二法門遠不止是超越慧能所說的三十六對矛盾。兩元對立存在于無數(shù)矛盾當中,利用不二法門的思想,就可以破一切的兩元對立。

而“時空重構(gòu)”,“動靜不二”和“對稱與不對稱”就是不二法門在設(shè)計實現(xiàn)上的具體例子。



禪宗“悟”思想

悟在禪宗里是一個重要的范疇,具有本體論的高度。悟就是心性之悟,徹悟心性本就清凈,而入佛道。鈴木大拙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與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休斯頓?史密斯(Houston Smith)有過一次訪談對話,鈴木大拙指出:“當禪宗提出‘無明’和‘悟’的時候,‘無明’指的是我們自身心智的造作,而‘悟’代表的天明之霧散盡以后的心境?!蔽蛞部梢灾鸪闹械拿哉希闹械膱?zhí)著,而獲得一種真如、佛性。鈴木的說法與禪宗神秀大師所說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比绯鲆晦H。

“禪悟就是實現(xiàn)心靈的超越, 就是超越經(jīng)驗、知識、理性、邏輯的主觀體驗,其內(nèi)容或者說是自我本性的發(fā)現(xiàn),或者說是本有佛性的呈現(xiàn),亦或者說是對佛教真理的徹悟,總之是對禪的終極理想的自我驗證?!?br>
青原行思禪師說“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币勒斩U宗,悟一般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層次: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層次: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開悟的初始階段,為凡俗之見,主要是純感官的認識,在這個階段人們形成了普遍的認識層次,依照心理學的組塊認知理論,就是人們已經(jīng)建立一般的“認知組塊”?!耙娚讲皇巧?,見水不是水”的階段,是指禪僧(大眾)開始懷疑之前以感官主義為主形成的觀念和認知方法,禪僧(大眾)已經(jīng)開始超越了凡俗之心,山與水也許只是真如佛性的一種顯相而已,這是獲得開悟的中間階段,對于禪僧(大眾)步入到了一個彷徨痛苦的階段。“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是通過對前階段的否定之后,心靈所進入的物我歸一,無物無我的深刻領(lǐng)悟,與“平常心是道”道理一樣,屬于最高境界。這是因為在參禪人眼中,山水依然是山水,只是那顆觀山水的心已被禪意包容”。這時禪僧通過外在的觸發(fā)或內(nèi)心的思考,已經(jīng)完成頓悟的過程。



禪宗“空”思想

“‘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義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他宗教及世間學說的特質(zhì),佛門因此有‘空門’之稱。”

“空”并不是對一切的否定,也不是等同于虛無主義思想相聯(lián)系的那種“虛無”,這種虛無是空無一物?!独献印に氖伦ⅰ分性岬健坝兄迹詿o為本。將欲全有,必反于無?!蹦沧谌壬舱f:“有而不有,則不滯于有,故不失其渾圓之妙;無而不無,則不淪于無,故不失其終物之徼?!笨帐菍?“非有”(無)與“有”的超越?!翱铡钡膶嵸|(zhì)就是“真空假有”,“‘空’蘊含無限,真空才能生妙有?!边@個空是超越時空的,是永恒的般若智慧和涅槃之境。

宗白華先生說:“美感的養(yǎng)成在于能空,對物象造成距離,使自己不沾不滯,物象得以孤立絕緣,自成境界?!倍U宗“空”觀對中國古代美學影響的最高表現(xiàn)應(yīng)該是使中國人的審美經(jīng)驗臻于“空靈”“飄渺”“無限”的境界。這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文藝創(chuàng)作。

“留白”、“包容性”正是禪宗“空”思想在設(shè)計和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



結(jié)語

一千多年來,禪宗思想對于中國乃至整個東亞文化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影響至深,它的五個范疇“無常”、“不立文字”、“不二法門”、“悟”、“空”在從唐代以后的中國、鐮倉時代的后日本到如今的整個東亞的藝術(shù)和設(shè)計上的應(yīng)用的例子俯拾即是,并將繼續(xù)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国产白丝在线精品免费,国产免费高清视频在线观看不卡,一级毛片对白刺激国产,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POR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