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什么造像?造像有什么依據(jù)?
來源:瀚望藝術(shù)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0-6-12 11:02:00
閱讀:10163
在公元前六世紀初發(fā)源于印度,最初流行于印度恒河的中上游一帶。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以無常和緣起思想反對婆羅門的梵天創(chuàng)世說,以眾生平等的思想反對婆羅門的種姓制度,很快得到流行。
佛教造像始自印度貴霜時代的犍陀羅,在印度各地不斷完善,之后才傳向東南亞各國和中國。在這漫長的傳播過程中,造像隨各地域的風格幾經(jīng)變遷,直到中華思想的融入,佛像在雕刻上才顯現(xiàn)出燦爛的光芒,由此便產(chǎn)生了佛教造像藝術(shù)。
















“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br>

佛教造像始自印度貴霜時代的犍陀羅,在印度各地不斷完善,之后才傳向東南亞各國和中國。在這漫長的傳播過程中,造像隨各地域的風格幾經(jīng)變遷,直到中華思想的融入,佛像在雕刻上才顯現(xiàn)出燦爛的光芒,由此便產(chǎn)生了佛教造像藝術(shù)。

唐代造像之涼州瑞像(四川安岳石窟)

遼代造像之燃燈佛與十方菩薩(大同大華嚴寺)
一
造像,簡言之就是塑造物體形象,或泥,或木頭,或石頭,或金屬,抑或其他材料。但較之于普通造像或其他宗教造像,佛教造像有著相對而言更為精確、完善的造像標準,數(shù)量更多,藝術(shù)價值更高??梢哉f,佛教造像幾乎是支撐著古代中國的整個雕塑藝術(shù)體系,是我國幾千年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觀音菩薩與四菩薩四比丘二明王二天游神八伎樂(四川省博物館)
那么,佛教為什么要造像?造像的意義和目的是什么?這要從佛教名詞“相”與“非相”說起:
“相”,佛家指事物能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所認識的特性,也就是說,能表現(xiàn)于外,可以觀察描寫的各種特征。而世間萬物都可以描述,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世間萬物一切存在都是相;
“相”,佛家指事物能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所認識的特性,也就是說,能表現(xiàn)于外,可以觀察描寫的各種特征。而世間萬物都可以描述,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世間萬物一切存在都是相;

《造像銘記》(日本考古學會編,1926年出版)
“非相”就是諸法空性。從理性上講,物體是無常的,比如我們看見一棵樹,它枝繁葉茂,可實際上呢,它可能就是一堆木頭,也可能是纖維、水分等,而纖維水分也有可能是灰塵和空氣。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每個盲人對大象的認知是不同的。
再舉個例子:蘋果手機,在喬布斯眼里只是個能賺錢的商品,在王思聰眼里是可以隨便買一堆送朋友的小玩意兒,可在國內(nèi)某大學生小王眼里,蘋果手機卻意味著榮耀和逼格,以至于賣腎來換。

北周佛教造像之坐佛與脅侍菩薩及獅子和御獅奴組像(甘肅省博物館)
佛教的重要觀點之一就是,所有事物都是和合而成、既不堅固、也不究竟的,因此佛陀才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中強調(diào):“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薄栋闳舨_蜜多心經(jīng)》中更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論述(這里的“色”就可以理解為“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明萬歷時期彩繪本)
二
問題來了——既然佛教講究“不著相”,那為何佛教徒還要大量造像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嘛!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要從佛教的“法門”說起。法門,簡單來說就是指修行的方法、途徑。
不同的人條件不同,根器不同,學習方法當然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比如有些學生不好好學,老師用戒尺打兩下手心就乖了,可有些學生越打越逆反,但是鼓勵他“你真棒”就效果很好。

北宋宗教造像之金剛藏菩薩(四川安岳)
學佛這件事,本質(zhì)上和學其他東西一樣,佛陀及其后世弟子為了“相機施教”,研究、創(chuàng)設(shè)了豐富的學習方法,像玄奘這類高級知識分子可以通過讀佛經(jīng)、學佛理的方式進行深造,可對大字不識的人來說,這個方法就不管用了,怎么辦呢?有辦法,每天念幾千遍“唵嘛呢叭咪吽
(六字大明咒,現(xiàn)代漢語讀音為:ōng mā nī bēi mēi hòng)”,保準一樣有效果。

明代造像之上師跪坐像(日喀則地區(qū)納塘寺)
佛教的學習方法非常多,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在表面上看,就產(chǎn)生了大量相互矛盾的“法門”。這些相互矛盾的規(guī)矩,常常被用作攻擊佛教和佛教徒的理由,其實,根本沒有哪種規(guī)矩是絕對的,只是不同老師針對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不同而已。
打個不太恰當?shù)谋确?,運動肯定能使人健康,可大家都不愛運動,咋辦呢?醫(yī)生著急啊,于是他想了個辦法:對女士,就哄她說“運動會使你美麗苗條”,對男士就哄他說“運動使你生猛如虎”,你為了美麗或生猛而運動,最終達到的卻是健康的目的。

元代趙孟頫書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造像拜佛,也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之一。為何會有這種學習方法呢?有些人看到華美的道場、莊嚴的佛像,就能心生向往和敬意,會更認真、更專心地學習。這跟好多學生在家學不進去,非要跑到圖書館、自習室才能專注書本道理是一樣的,自身定力不夠,就需外力輔助。這種學
習方法的奧妙,其實就是先讓你從“著相”入門。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學佛到一定程度,也還是要破除對“相”的虛妄執(zhí)迷。對此,佛教有個比喻:當你乘筏過河后,筏子也就該丟棄掉了。造像、拜佛、念經(jīng)、布施以及其他無數(shù)種修行方法,其實都只是這個筏子而已,遲早是要丟開的。
三
再來說說造像的事兒。在造像的時候,是否可以任意發(fā)揮呢?反正相也是非相,何必執(zhí)著呢?其實答案就在上文中。既然造像的作用是為了使人生向往、起虔誠心,當然不能亂造一番,得有一定的規(guī)范,這和任何行業(yè)都有“行業(yè)規(guī)范”是一樣的。佛教造像的行業(yè)規(guī)范有很多,最
著名的就是《佛說造像量度經(jīng)》。

《佛說造像量度經(jīng)》中的釋迦佛裸體之相
《佛說造像量度經(jīng)》是收錄在《大正大藏經(jīng)》第二十一卷的藏經(jīng),此經(jīng)先譯為藏文,清乾隆七年(1742年),工布查布在北京將藏文譯本譯為漢文,并作了《造像量度經(jīng)引》《經(jīng)解》和《續(xù)補》,編在經(jīng)文的前后,合為一部,稱為“造像量度經(jīng)三種”。經(jīng)文中說,造像要遵從佛陀
所說的“精確量度”,否則造像者(佛具店、雕刻師、鑄造師、工匠等)會遭受因果業(yè)報,如佛像中的眼、鼻、手指太短,或額顱、耳葉、胸膛狹窄,則造像之人出門必有不測,常遭大禍永不安寧。

《佛說造像量度經(jīng)》中的釋迦佛著衣之相
四
那么,具體到每個部位的尺寸,又該怎么操作?是拿著卷尺測嗎?古代沒有卷尺怎么辦?
當然有的是辦法,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在18世紀的繪圖畫本《西藏造像量度》中,作者以白描繪畫的形式收錄了36幅詳細繪圖,文字注解為藏文,這大概是當時西藏或尼泊爾地區(qū)的佛像繪制參考指南。從圖本中我們了解到,佛教造像的身材比例、面貌、姿態(tài)、裝飾等等,都有
著嚴格的規(guī)定,它所用的尺度單位是以造像的中指寬度為基本單位,即“一指”。

《西藏造像量度》內(nèi)頁一

《西藏造像量度》內(nèi)頁二
也就是說,在實際造像中,他們不用尺寸量度,而是一邊雕塑、一邊用手指量度。這種方法既簡易又巧妙,是一種造像的智慧。

《西藏造像量度》內(nèi)頁三
五
由此觀之,造像是一件極其有講究的事。事實上,佛教造像是中國人接觸最廣、最久的雕塑藝術(shù),尤其在北朝時期,佛教造像達到鼎盛,造像數(shù)量多而題材廣泛,比較著名的如河北曲陽修德寺造像、河南滎陽大海寺造像、甘肅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涼造像等,在風格特征方面,佛
像的頭部多為水波紋發(fā)譬,身著廣袖通肩大衣。

彌勒三尊立像(曲陽修德寺)
在眾多藝術(shù)門類里,宗教造像占據(jù)極為重要的地位,佛的崇高慈祥,菩薩的和善端麗,天王的威嚴孔武,力士的強橫暴戾等,無不是社會現(xiàn)實的藝術(shù)概括。
佛教造像也是一種修行。造像者在完成佛像的同時,也完成了在佛法上的收益,完成了一段修行。實際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精于佛教造像的雕塑大師,往往其身心氣質(zhì)與處世修為也很好,就是這個原因。

隋朝佛教造像之普賢菩薩(天水麥積山石窟)
近年,佛教造像的魅力一直在吸引著無數(shù)國人的視線,其不但體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也為忙碌之余的人們帶來難以值遇的精神境界,因此,無論我們是否學佛,是否研究雕塑藝術(shù),都可以試著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理解造像的意義。
附一:《佛說造像量度經(jīng)》原文(選節(jié))
“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br>
附二:《造像量度經(jīng)序》原文(選節(jié))
“烏朱穆秦部落。原任公工布查布。深通五明。精習三倚。心珠內(nèi)含?;墼峦庹铡懛蚴乐煜裾?。離宗失迷。程式靡準。三會成咎。淪于極惡。致使如來妙勝……普示覺利。剎剎塵塵。蚩蚩蠢蠢。聞香觸光。歡喜無量。自漢以來。至于 今日。范金鑄形。搏土成像。俾諸瞇
曚。同著只眼。豈非法界之明燈。果海之寶筏哉。若乃宿根明凈。智慧通流。瞻奉慈云。大啟正覺。循是有相。以窺無相。眼耳 鼻舌。如如空虛。人我眾生。等無障礙。所謂以一莖草化丈六身者。逼塞遍滿。隨處涌現(xiàn)。我佛全體。于是乎在。譬如得魚。自然忘筌。顧非是筌。
魚何緣得。釋經(jīng) 功德。亦復(fù)如是。余樂其有善因也。為之訂魚亥。剃繁重。更付剞劂。流傳四大。庶幾四八莊嚴。隨分圓足。八十妙好。放大光明。以是因緣……”
附三:《造像量度經(jīng)引》原文(選節(jié))
“夫造像之藝。其來尚矣。梵志阿思陀(二合)仙子所作像傳曰。人壽十萬歲時。南洲有轉(zhuǎn)輪王。名尾亞舍。爾時有儒童夭殤。其父被哀迷亂。負尸號而奔闕。妄犯啟 言。梵典頗載。輪王治世。民無非命。今臣息如是。其咎何歸。速還吾子。莫污圣揚。如此纏綿不已。舉朝無法
解慰。稍生不寧。即時大梵天帝。為護國王。特遣毗 首羯麻天子。授之以圖畫之術(shù)。物色儒童真容。而令活之。與其翁。上下俱得歡悅。梵天嘗贊曰。山中妙高最。鳥中惟大鵬。人中如輪王。藝中是丹青。遂流傳于世 間。以為像藝之通原焉。惟佛像之本……”

清代造像之綠度母、黃財神、財寶女神組像(遼寧海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