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觀音造像53品
來源:畫悟藝術(shù)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9-3-25 8:42:00
閱讀:14683

觀音菩薩半跏思惟像
灰色片巖犍陀羅
公元2-3世紀
石質(zhì),為頭戴本特冠飾的剎帝利形象的菩薩像,左手持蓮花,倚坐在蓮花之上的藤椅中,右腳壓在左腿膝上。藤椅兩端雕刻的男女形象似代表布施者。這種半跏思惟菩薩像在犍陀羅較為少見。
灰色片巖犍陀羅
公元2-3世紀
石質(zhì),為頭戴本特冠飾的剎帝利形象的菩薩像,左手持蓮花,倚坐在蓮花之上的藤椅中,右腳壓在左腿膝上。藤椅兩端雕刻的男女形象似代表布施者。這種半跏思惟菩薩像在犍陀羅較為少見。

觀音菩薩頭像
阿富汗或巴基斯坦,犍陀羅,晚貴霜時期
油漆粉刷的痕跡
規(guī)格:45.70×35.50 cm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收藏
這尊精美絕倫的四世紀晚貴霜時期的犍陀羅造像,被認定為是觀世音菩薩的頭像。因為在發(fā)髻上部有蓮花座殘留的痕跡,此蓮花座被認為是化佛阿彌陀佛的法座,由此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的專家們判定此像為《觀音菩薩頭像》。

阿富汗或巴基斯坦,犍陀羅,晚貴霜時期
油漆粉刷的痕跡
規(guī)格:45.70×35.50 cm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收藏
這尊精美絕倫的四世紀晚貴霜時期的犍陀羅造像,被認定為是觀世音菩薩的頭像。因為在發(fā)髻上部有蓮花座殘留的痕跡,此蓮花座被認為是化佛阿彌陀佛的法座,由此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的專家們判定此像為《觀音菩薩頭像》。

觀音菩薩頭像
6世紀
淺黃色砂巖
高25.28、寬15. 24、厚16. 1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 薩爾納特
現(xiàn)藏印度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6世紀
淺黃色砂巖
高25.28、寬15. 24、厚16. 1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 薩爾納特
現(xiàn)藏印度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七世紀 犍陀羅青銅觀音立像

銅觀音立像
晉代
銅觀音立像,殘高17.5cm
此像銅質(zhì)含鉛量高,比重大。觀音發(fā)頂束髻,腦后頭發(fā)下垂披肩,作綹狀。鼻梁高直,眼角細長,留有胡須,面相接近歐洲人種。上身袒露,胸飾纓珞,斜披寬巾垂至右膝,下著長裙,長裙衣紋繁密細致。雙手一上舉,一下垂,下垂之手持瓶,足及背光已失。類似者在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也有一件,相傳出自陜西三原。
晉代
銅觀音立像,殘高17.5cm
此像銅質(zhì)含鉛量高,比重大。觀音發(fā)頂束髻,腦后頭發(fā)下垂披肩,作綹狀。鼻梁高直,眼角細長,留有胡須,面相接近歐洲人種。上身袒露,胸飾纓珞,斜披寬巾垂至右膝,下著長裙,長裙衣紋繁密細致。雙手一上舉,一下垂,下垂之手持瓶,足及背光已失。類似者在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也有一件,相傳出自陜西三原。

云岡石窟北魏石雕 交腳觀音菩薩像
5世紀(公元480-490年間)
來自山西云岡石窟
北魏石雕 像高 146.1 cm
砂巖雕塑上色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這尊交腳菩薩石雕像,制作年代為公元480-490年之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交腳觀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中有小化佛。面呈微笑,彎眉細目,直鼻小口,目微閉而含情,俯視著蕓蕓眾生,似乎隨時準備聞世間疾苦之聲而前往救助。菩薩肩披披帛,下著貼體長裙,衣飾線紋流暢,手法簡潔。右手似施無畏?。ㄈ睋p),左手自然下垂撫膝,雙腿交叉而坐。神情自若,姿態(tài)典雅端莊。整體比例精當勻稱,舒展大氣,給人以回味不盡的美感。
5世紀(公元480-490年間)
來自山西云岡石窟
北魏石雕 像高 146.1 cm
砂巖雕塑上色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這尊交腳菩薩石雕像,制作年代為公元480-490年之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交腳觀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中有小化佛。面呈微笑,彎眉細目,直鼻小口,目微閉而含情,俯視著蕓蕓眾生,似乎隨時準備聞世間疾苦之聲而前往救助。菩薩肩披披帛,下著貼體長裙,衣飾線紋流暢,手法簡潔。右手似施無畏?。ㄈ睋p),左手自然下垂撫膝,雙腿交叉而坐。神情自若,姿態(tài)典雅端莊。整體比例精當勻稱,舒展大氣,給人以回味不盡的美感。

北魏金銅造像-蓮花手觀音菩薩立像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shù)館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shù)館

響堂山石窟北齊石雕 觀音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博物館藏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博物館藏

北齊白石雙觀音像
河北曲陽修德寺出土
河北曲陽修德寺出土

青州東魏石雕觀音菩薩立像

北齊 彩繪石雕觀音菩薩像
北齊(550-577)
像高419.1厘米含基座高449.6厘米
砂巖雕塑彩繪

北齊(550-577)
像高419.1厘米含基座高449.6厘米
砂巖雕塑彩繪

石雕珍品觀音菩薩立像
規(guī)格: 249×71×71 cm
北周或隋代
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隋代觀世音菩薩立像”是我國隋代佛教造像的巔峰之作。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注釋:“圓雕造像,高249厘米,石灰?guī)r。據(jù)傳,此像1909年日人早崎梗吉出土于陜西西安古寺,今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菩薩跣足立,面形圓潤,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詳,腹部前鼓,體態(tài)趨向S型,然尚不具備典型一波三折造型的自然感覺,肌肉表現(xiàn)力亦不甚強。菩薩左手持四蓮蓬,右手亦執(zhí)蓮蓬。冠飾化佛、葵飾與纓絡(luò),寶繒下垂。著裙,挎披帛,戴臂釧、胸飾,佩帶,掛纓絡(luò)。周身敷彩,絢麗輝煌。座為束腰仰覆蓮式,方形底座四角刻立、臥雄獅。此執(zhí)多蓮蓬形式的觀音極罕見,裝飾繁縟、豪華,造型較優(yōu)美,系隋菩薩像之佳品?!?br>
規(guī)格: 249×71×71 cm
北周或隋代
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隋代觀世音菩薩立像”是我國隋代佛教造像的巔峰之作。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注釋:“圓雕造像,高249厘米,石灰?guī)r。據(jù)傳,此像1909年日人早崎梗吉出土于陜西西安古寺,今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菩薩跣足立,面形圓潤,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詳,腹部前鼓,體態(tài)趨向S型,然尚不具備典型一波三折造型的自然感覺,肌肉表現(xiàn)力亦不甚強。菩薩左手持四蓮蓬,右手亦執(zhí)蓮蓬。冠飾化佛、葵飾與纓絡(luò),寶繒下垂。著裙,挎披帛,戴臂釧、胸飾,佩帶,掛纓絡(luò)。周身敷彩,絢麗輝煌。座為束腰仰覆蓮式,方形底座四角刻立、臥雄獅。此執(zhí)多蓮蓬形式的觀音極罕見,裝飾繁縟、豪華,造型較優(yōu)美,系隋菩薩像之佳品?!?br>

隋代石雕觀音菩薩立像
秦安縣出土
像高132厘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頭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飾阿彌陀佛像,以示觀音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面形圓潤,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詳。袒上身、斜披絡(luò)腋,頸佩寬邊項圈,正中綴一寶石。左右肩頭各飾三條披帶。整個造像刻畫細膩,手法洗練,神態(tài)自然。這種單體的觀音造像在北周至隋代時期,成為中國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件難得的佛教藝術(shù)珍品。

秦安縣出土
像高132厘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頭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飾阿彌陀佛像,以示觀音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面形圓潤,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詳。袒上身、斜披絡(luò)腋,頸佩寬邊項圈,正中綴一寶石。左右肩頭各飾三條披帶。整個造像刻畫細膩,手法洗練,神態(tài)自然。這種單體的觀音造像在北周至隋代時期,成為中國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件難得的佛教藝術(shù)珍品。

隋代石雕觀世音菩薩像
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藏

天龍山石窟十一面觀音像



武則天時期七寶臺石雕:十一面觀音像
公元703年
唐代石雕
規(guī)格:108.8×31.7×15.3 cm
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xué)會弗瑞爾美術(shù)館收藏
這尊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龕屬于唐密造像最為流行的題材之一,是長安三年(703)由唐朝管理全國僧眾事務(wù)的最高僧官-德感法師領(lǐng)導(dǎo)大臣等為武則天皇帝建長安光宅寺七寶臺時所造的佛像雕刻群中的一尊。目前所知寶慶寺造像龕仍有32件(一說35件)石刻留存世間,其中遺留有七件造型相似的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現(xiàn)在看到的這尊觀音菩薩立像龕就是其中的一尊,也是七件中最為精美,雕刻最為細膩的一尊。唐代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shù)的高峰期,高宗武后執(zhí)政的時代又恰為唐代佛教的黃金時期,長安、洛陽兩京更是集中了大批技藝絕倫的畫工塑匠,故以信奉佛教的武則天所敕造的七寶臺佛雕像龕非同小可。作為盛唐時期皇家雕刻作品的典型代表,其藝術(shù)魅力的高妙似乎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了。這尊從中國長安七寶臺造像中流落至美國的寶慶寺高浮雕石佛群十一面觀音立像,是十分珍貴的唐代石刻雕塑珍品。
公元703年
唐代石雕
規(guī)格:108.8×31.7×15.3 cm
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xué)會弗瑞爾美術(shù)館收藏
這尊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龕屬于唐密造像最為流行的題材之一,是長安三年(703)由唐朝管理全國僧眾事務(wù)的最高僧官-德感法師領(lǐng)導(dǎo)大臣等為武則天皇帝建長安光宅寺七寶臺時所造的佛像雕刻群中的一尊。目前所知寶慶寺造像龕仍有32件(一說35件)石刻留存世間,其中遺留有七件造型相似的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現(xiàn)在看到的這尊觀音菩薩立像龕就是其中的一尊,也是七件中最為精美,雕刻最為細膩的一尊。唐代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shù)的高峰期,高宗武后執(zhí)政的時代又恰為唐代佛教的黃金時期,長安、洛陽兩京更是集中了大批技藝絕倫的畫工塑匠,故以信奉佛教的武則天所敕造的七寶臺佛雕像龕非同小可。作為盛唐時期皇家雕刻作品的典型代表,其藝術(shù)魅力的高妙似乎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了。這尊從中國長安七寶臺造像中流落至美國的寶慶寺高浮雕石佛群十一面觀音立像,是十分珍貴的唐代石刻雕塑珍品。

九面觀音立像
七世紀 唐代
白檀木雕刻
像高:37.6 cm
法隆寺 大寶藏院供奉
此九面觀音菩薩立像系唐初七世紀后半時期制作,養(yǎng)老三年(719年)流入日本。菩薩臉龐豐滿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體態(tài)豐腴,盡顯盛唐時期佛像特征。上身袒露至腹,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huán)繞,瓔珞精致,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 左手持凈瓶,右手自然垂下持佛珠,跣足立于蓮座之上。
此像采用整根白檀木雕刻而成,其繁復(fù)的頭飾及九面、耳飾、胸飾的瓔珞、天衣、佛珠、凈瓶及足下蓮花座等全部是由一根白檀木雕出,其大唐匠人的鬼斧神工令日本人驚嘆不已,1955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七世紀 唐代
白檀木雕刻
像高:37.6 cm
法隆寺 大寶藏院供奉
此九面觀音菩薩立像系唐初七世紀后半時期制作,養(yǎng)老三年(719年)流入日本。菩薩臉龐豐滿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體態(tài)豐腴,盡顯盛唐時期佛像特征。上身袒露至腹,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huán)繞,瓔珞精致,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 左手持凈瓶,右手自然垂下持佛珠,跣足立于蓮座之上。
此像采用整根白檀木雕刻而成,其繁復(fù)的頭飾及九面、耳飾、胸飾的瓔珞、天衣、佛珠、凈瓶及足下蓮花座等全部是由一根白檀木雕出,其大唐匠人的鬼斧神工令日本人驚嘆不已,1955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唐 石雕觀音菩薩立像
1994年四川彭州龍興寺遺址出土
1994年四川彭州龍興寺遺址出土

唐代青銅鎏金佛像:觀音菩薩立像
八世紀
唐代青銅鎏金 失蠟鑄造
尺寸: 27.3×10.5×6.4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觀音菩薩頭戴三葉花冠,側(cè)冠繒帶垂下,束發(fā)高髻,頂飾一化佛,為阿彌陀佛,是觀音菩薩重要的身份標識。菩薩面龐豐腴,五官清晰,眼微閉,直鼻小口。菩薩胸前佩飾瓔珞,袒上身,下著長裙,衣紋自然垂下,飄逸流暢。右手托凈瓶,左手下垂拈帔帛,身軀向一側(cè)傾斜,以三折枝式跣足立于臺座之上。體態(tài)婀娜,造型優(yōu)美,展現(xiàn)了觀音菩薩的慈悲柔美之內(nèi)涵。身兩側(cè)的帔帛自肩部蛇形飄下,落于臺座之上,極富動感。
造像青銅鑄造,通體鎏金,金質(zhì)蘇黃,鎏金保存完好,局部有脫落。銅在唐代十分貴重,故當時所造佛像尺寸高度多在 5 ~ 10 公分,此像高度超過 27公分,鑄造工藝精湛,整像造型生動,堪稱唐代金銅造像中的精品,彌足珍貴。
八世紀
唐代青銅鎏金 失蠟鑄造
尺寸: 27.3×10.5×6.4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觀音菩薩頭戴三葉花冠,側(cè)冠繒帶垂下,束發(fā)高髻,頂飾一化佛,為阿彌陀佛,是觀音菩薩重要的身份標識。菩薩面龐豐腴,五官清晰,眼微閉,直鼻小口。菩薩胸前佩飾瓔珞,袒上身,下著長裙,衣紋自然垂下,飄逸流暢。右手托凈瓶,左手下垂拈帔帛,身軀向一側(cè)傾斜,以三折枝式跣足立于臺座之上。體態(tài)婀娜,造型優(yōu)美,展現(xiàn)了觀音菩薩的慈悲柔美之內(nèi)涵。身兩側(cè)的帔帛自肩部蛇形飄下,落于臺座之上,極富動感。
造像青銅鑄造,通體鎏金,金質(zhì)蘇黃,鎏金保存完好,局部有脫落。銅在唐代十分貴重,故當時所造佛像尺寸高度多在 5 ~ 10 公分,此像高度超過 27公分,鑄造工藝精湛,整像造型生動,堪稱唐代金銅造像中的精品,彌足珍貴。

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
木造(白檀)
高42.4 cm 臺座高17.6 cm
唐代 7世紀
多武峰傳來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是一尊極為精美傳神的七世紀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觀音菩薩神態(tài)深沉安詳、容姿華貴莊嚴、飾品繁復(fù)精美、衣紋簡潔流暢,整尊造像高貴典雅,慈悲莊嚴、大氣舒展,精準再現(xiàn)了有關(guān)記載十一面觀音造像法的經(jīng)典原貌。這尊十一面觀音像也成為了日本流傳至今的十一面觀音菩薩像的模板。
以下為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對此像的說明文
此為傳入日本的中國制檀木像先例之一,相傳源于多武峰。像為白檀香制,身長約1尺3寸,以瓔珞裝飾的莊嚴容姿,與記載有十一面觀音造像法的經(jīng)典如出一轍,但右手掛有玉珠及瓔珞,頭上面中有獠牙上突相的菩薩面,由此可知本像系融合了6世紀至7世紀中葉翻譯而出的3本經(jīng)典的內(nèi)容制造而出。
頭部略大于身體比例,頭上面是在頭頂?shù)窨坛龅耐霠铑^飾上穿過榫頭卯孔而嵌入的。弓形長眉,閉目冥想狀的面貌,可以看出其與印度古普塔樣式的內(nèi)省、沉靜的表現(xiàn)手法之間具有共通性,7世紀玄奘、王玄策等人前往天竺并帶回了印度佛像,可以認為這與當時中國盛行印度風(fēng)格佛像的造像風(fēng)潮有關(guān)。
觀音像身體上細致刻有胸飾、臂釧、瓔珞,下腹略為突起,其上裹有僧祗支(即僧人所穿衣服),同時表現(xiàn)出天衣、衣裙下擺的張力,佛光獨具匠心的采用了左右對稱的抽象表現(xiàn)形式,都展示出此像為寫實風(fēng)格的法隆寺九面觀音像的先行樣式。
從以上各點來看,可以推測其制作年代大致為7世紀中葉。此外,現(xiàn)在頭上面之中的髻頂面、左側(cè)4面、左前臂中部前側(cè)、右手持物、瓔珞、天衣的脫離本體的一部分、臺座等都是后來加工修補上去的,頭上后側(cè)的大笑面、左足榫頭等缺失。
木造(白檀)
高42.4 cm 臺座高17.6 cm
唐代 7世紀
多武峰傳來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是一尊極為精美傳神的七世紀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觀音菩薩神態(tài)深沉安詳、容姿華貴莊嚴、飾品繁復(fù)精美、衣紋簡潔流暢,整尊造像高貴典雅,慈悲莊嚴、大氣舒展,精準再現(xiàn)了有關(guān)記載十一面觀音造像法的經(jīng)典原貌。這尊十一面觀音像也成為了日本流傳至今的十一面觀音菩薩像的模板。
以下為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對此像的說明文
此為傳入日本的中國制檀木像先例之一,相傳源于多武峰。像為白檀香制,身長約1尺3寸,以瓔珞裝飾的莊嚴容姿,與記載有十一面觀音造像法的經(jīng)典如出一轍,但右手掛有玉珠及瓔珞,頭上面中有獠牙上突相的菩薩面,由此可知本像系融合了6世紀至7世紀中葉翻譯而出的3本經(jīng)典的內(nèi)容制造而出。
頭部略大于身體比例,頭上面是在頭頂?shù)窨坛龅耐霠铑^飾上穿過榫頭卯孔而嵌入的。弓形長眉,閉目冥想狀的面貌,可以看出其與印度古普塔樣式的內(nèi)省、沉靜的表現(xiàn)手法之間具有共通性,7世紀玄奘、王玄策等人前往天竺并帶回了印度佛像,可以認為這與當時中國盛行印度風(fēng)格佛像的造像風(fēng)潮有關(guān)。
觀音像身體上細致刻有胸飾、臂釧、瓔珞,下腹略為突起,其上裹有僧祗支(即僧人所穿衣服),同時表現(xiàn)出天衣、衣裙下擺的張力,佛光獨具匠心的采用了左右對稱的抽象表現(xiàn)形式,都展示出此像為寫實風(fēng)格的法隆寺九面觀音像的先行樣式。
從以上各點來看,可以推測其制作年代大致為7世紀中葉。此外,現(xiàn)在頭上面之中的髻頂面、左側(cè)4面、左前臂中部前側(cè)、右手持物、瓔珞、天衣的脫離本體的一部分、臺座等都是后來加工修補上去的,頭上后側(cè)的大笑面、左足榫頭等缺失。

唐代石雕 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八世紀
尺寸:129.60×63.60×25.40 cm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收藏
這是一尊高深度浮雕的十一面觀音菩薩像,從雕像背面痕跡可以看出,此像是從某一石窟的山巖上生硬剝離而來,博物館未說明來自中國哪一石窟。
觀音菩薩的11面自下往上布局為1-6-3-1,十小面多呈忿怒相。如此多的忿怒相仍未能震懾盜寶之徒的欲望,可見眾生之剛強,觀音菩薩之慈悲。觀音菩薩面相圓潤飽滿,彎眉長目,發(fā)綹垂肩、雙目微閉,神態(tài)安詳,慈悲莊嚴。身佩耳珰、項圈、掛鏈及臂釧。整尊造像精美細膩、肌膚光潔柔潤、服飾繁復(fù)華麗,實為唐代石雕之精品。
八世紀
尺寸:129.60×63.60×25.40 cm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收藏
這是一尊高深度浮雕的十一面觀音菩薩像,從雕像背面痕跡可以看出,此像是從某一石窟的山巖上生硬剝離而來,博物館未說明來自中國哪一石窟。
觀音菩薩的11面自下往上布局為1-6-3-1,十小面多呈忿怒相。如此多的忿怒相仍未能震懾盜寶之徒的欲望,可見眾生之剛強,觀音菩薩之慈悲。觀音菩薩面相圓潤飽滿,彎眉長目,發(fā)綹垂肩、雙目微閉,神態(tài)安詳,慈悲莊嚴。身佩耳珰、項圈、掛鏈及臂釧。整尊造像精美細膩、肌膚光潔柔潤、服飾繁復(fù)華麗,實為唐代石雕之精品。

唐代青銅鎏金雕塑 觀音菩薩立像
八世紀
規(guī)格: 14.8×5.4×4.9 cm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shù)館收藏
這件八世紀唐代銅造觀音菩薩立像蘊藉雅致,精美絕倫,觀音菩薩頭戴寶冠,發(fā)髻高束,面相端莊圓潤。眉眼細長,五官秀美,面露微笑。神態(tài)寧靜安詳,法相慈悲莊嚴。菩薩身佩項圈、臂釧、手鐲、腰飾等珠寶飾品莊嚴全身。左手上舉,舒拂楊柳枝,右手自然下垂持凈瓶。身姿呈三折枝式,站立的身姿婉曲搖曳,婀娜多姿。這是唐朝觀音菩薩形象的典型代表。整尊造像比例均稱,四肢修長舒展,造型優(yōu)美,雍容華貴,慈祥端莊,是唐代金銅造像的精品之作。
八世紀
規(guī)格: 14.8×5.4×4.9 cm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shù)館收藏
這件八世紀唐代銅造觀音菩薩立像蘊藉雅致,精美絕倫,觀音菩薩頭戴寶冠,發(fā)髻高束,面相端莊圓潤。眉眼細長,五官秀美,面露微笑。神態(tài)寧靜安詳,法相慈悲莊嚴。菩薩身佩項圈、臂釧、手鐲、腰飾等珠寶飾品莊嚴全身。左手上舉,舒拂楊柳枝,右手自然下垂持凈瓶。身姿呈三折枝式,站立的身姿婉曲搖曳,婀娜多姿。這是唐朝觀音菩薩形象的典型代表。整尊造像比例均稱,四肢修長舒展,造型優(yōu)美,雍容華貴,慈祥端莊,是唐代金銅造像的精品之作。

中國唐代木雕--觀音立像
9世紀
規(guī)格:67.0×22.7×23.0 cm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shù)館藏

9世紀
規(guī)格:67.0×22.7×23.0 cm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shù)館藏

唐代木雕十一面觀音立像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唐代白石唐密圣觀音像

五代時期銅鍍金 觀音菩薩立像
10-11世紀
鍍金的銅合金,顏料的痕跡
尺寸:45.72×16.51×12.07 cm
美國弗吉尼亞美術(shù)博物館收藏
10-11世紀
鍍金的銅合金,顏料的痕跡
尺寸:45.72×16.51×12.07 cm
美國弗吉尼亞美術(shù)博物館收藏

安岳 毗盧洞 紫竹觀音
五代后蜀
五代后蜀

大足石刻 北山第136號數(shù)珠手觀音 宋代

北宋木雕水月觀音

遼代木雕水月觀音像
遼代(公元九零七-一一二五年)十一至十二世紀早期
241.3*165.1厘米
美國肯薩斯市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藏
遼代觀音雕像頭戴寶冠,雙目輕闔垂視,慈悲中更透清俊秀逸。姿態(tài)為典雅智慧之女性,手姿尤為優(yōu)美,但上身保持若干男性特征。最值得注意的是面部的輪廓,具有希臘雕塑式符合"黃金分割"定理的風(fēng)格。水月觀音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chǎn)生。通常是坐在巖石或蓮花座上,以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姿勢觀看水中之月,以譬喻佛法色空的義理。
遼代(公元九零七-一一二五年)十一至十二世紀早期
241.3*165.1厘米
美國肯薩斯市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藏
遼代觀音雕像頭戴寶冠,雙目輕闔垂視,慈悲中更透清俊秀逸。姿態(tài)為典雅智慧之女性,手姿尤為優(yōu)美,但上身保持若干男性特征。最值得注意的是面部的輪廓,具有希臘雕塑式符合"黃金分割"定理的風(fēng)格。水月觀音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chǎn)生。通常是坐在巖石或蓮花座上,以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姿勢觀看水中之月,以譬喻佛法色空的義理。

銅制觀音菩薩坐像
11-13世紀 遼代
銅鍍金造像
尺寸:13.2×6×6.5 cm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

11-13世紀 遼代
銅鍍金造像
尺寸:13.2×6×6.5 cm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 遼代十一面觀音大像

南宋木雕彩色 罕見的楊貴妃觀音菩薩像
南宋 白檀木雕刻 彩繪
像高 114.8 cm
京都泉涌寺觀音堂供奉
此像為南宋時期白檀木雕刻,傳說唐玄奘為楊貴妃祈愿冥福,敕雕刻師依據(jù)楊貴妃姿容而雕刻,故該像又稱楊貴妃觀音菩薩像。經(jīng)專家學(xué)者考證,此像實際制作時間應(yīng)為南宋時期。1255年由留學(xué)中國的日本僧人,月輪大師的弟子湛海律師自南宋攜回日本,安置于泉涌寺觀音堂佛龕內(nèi),七百年間作為密佛而供奉,一九五五年才對外公開供眾參拜。
觀音菩薩頭戴寶相華唐草紋的透雕寶冠,冠旁繒帶垂落雙肩,頭發(fā)飾以珊瑚、寶石等飾品。面龐略長,低眉斂目,眼梢上揚如鳳眼,挺鼻小嘴,法相莊嚴。雙手持蓮莖,莖上綻開花朵,結(jié)跏趺坐于雙層臺座之上。胸前佩飾瓔珞、腹前結(jié)帶,衣紋呈渦旋狀。下層臺座外表浮雕有龍形圖案,身后背光周緣為雙層鏤空火焰紋。據(jù)X光照片得知,此像內(nèi)似有五輪塔等裝藏品。

南宋 白檀木雕刻 彩繪
像高 114.8 cm
京都泉涌寺觀音堂供奉
此像為南宋時期白檀木雕刻,傳說唐玄奘為楊貴妃祈愿冥福,敕雕刻師依據(jù)楊貴妃姿容而雕刻,故該像又稱楊貴妃觀音菩薩像。經(jīng)專家學(xué)者考證,此像實際制作時間應(yīng)為南宋時期。1255年由留學(xué)中國的日本僧人,月輪大師的弟子湛海律師自南宋攜回日本,安置于泉涌寺觀音堂佛龕內(nèi),七百年間作為密佛而供奉,一九五五年才對外公開供眾參拜。
觀音菩薩頭戴寶相華唐草紋的透雕寶冠,冠旁繒帶垂落雙肩,頭發(fā)飾以珊瑚、寶石等飾品。面龐略長,低眉斂目,眼梢上揚如鳳眼,挺鼻小嘴,法相莊嚴。雙手持蓮莖,莖上綻開花朵,結(jié)跏趺坐于雙層臺座之上。胸前佩飾瓔珞、腹前結(jié)帶,衣紋呈渦旋狀。下層臺座外表浮雕有龍形圖案,身后背光周緣為雙層鏤空火焰紋。據(jù)X光照片得知,此像內(nèi)似有五輪塔等裝藏品。

宋代鎏金銅蓄須男相觀音坐像
像高61 cm
此鎏金銅觀音菩薩坐像風(fēng)格造型獨特;面相端雅,神情慈祥溫婉,卻又蓄卷曲胡須,既富陽剛特征卻又不失陰柔,且鑄造工藝超凡,無疑乃鎏金銅造像精品,誠屬稀珍。

像高61 cm
此鎏金銅觀音菩薩坐像風(fēng)格造型獨特;面相端雅,神情慈祥溫婉,卻又蓄卷曲胡須,既富陽剛特征卻又不失陰柔,且鑄造工藝超凡,無疑乃鎏金銅造像精品,誠屬稀珍。

阿嵯耶觀音像
十二世紀 云南南詔大理國
鍍金青銅鑄造
尺寸:52.7 × 16.5 × 16.5 cm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阿嵯耶觀音”是南詔大理國密宗阿吒力佛教獨有的觀音造像。這種獨特的觀音形象呈站立姿式,體態(tài)纖細修長,頭戴蓮花寶冠,冠正中嵌有一尊呈珈跌而坐的阿彌陀佛像。發(fā)髻高束,發(fā)綹披肩,耳珰沉重。額頭方闊,中央有白毫,兩眉相連,額骨甚高,鼻準低垂,嘴寬唇厚,兩頰削瘦,面龐清秀,神情恬靜,面露微笑,法相慈悲端莊。寬肩細腰,身體扁平,上身袒露,身佩項圈、臂釧、手釧、腰飾等珠寶瓔珞飾品莊嚴全身。腰佩飾花扣帶,下身窄瘦,兩腿直立,跌足;下身著裙裳緊貼于身,裙褶作規(guī)律性弧狀安排;右手當胸作說法印,左手腹前施與愿印,赤足立于蓮花月輪之上。
“阿嵯耶觀音”沒有明確的性別特征,俗稱為“細腰觀音”。是南詔大理國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具有濃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成為慈悲善良、聰明智慧、美麗賢淑的象征。千百年來阿嵯耶觀音一直深受云南人民的喜愛,是云南古代佛教藝術(shù)的象征物。據(jù)有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阿嵯耶觀音像目前在國內(nèi)外大約留存有十五尊(一說22尊),這尊阿嵯耶觀音像便是流失到海外的最著名的一尊,為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所收藏。
十二世紀 云南南詔大理國
鍍金青銅鑄造
尺寸:52.7 × 16.5 × 16.5 cm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阿嵯耶觀音”是南詔大理國密宗阿吒力佛教獨有的觀音造像。這種獨特的觀音形象呈站立姿式,體態(tài)纖細修長,頭戴蓮花寶冠,冠正中嵌有一尊呈珈跌而坐的阿彌陀佛像。發(fā)髻高束,發(fā)綹披肩,耳珰沉重。額頭方闊,中央有白毫,兩眉相連,額骨甚高,鼻準低垂,嘴寬唇厚,兩頰削瘦,面龐清秀,神情恬靜,面露微笑,法相慈悲端莊。寬肩細腰,身體扁平,上身袒露,身佩項圈、臂釧、手釧、腰飾等珠寶瓔珞飾品莊嚴全身。腰佩飾花扣帶,下身窄瘦,兩腿直立,跌足;下身著裙裳緊貼于身,裙褶作規(guī)律性弧狀安排;右手當胸作說法印,左手腹前施與愿印,赤足立于蓮花月輪之上。
“阿嵯耶觀音”沒有明確的性別特征,俗稱為“細腰觀音”。是南詔大理國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具有濃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成為慈悲善良、聰明智慧、美麗賢淑的象征。千百年來阿嵯耶觀音一直深受云南人民的喜愛,是云南古代佛教藝術(shù)的象征物。據(jù)有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阿嵯耶觀音像目前在國內(nèi)外大約留存有十五尊(一說22尊),這尊阿嵯耶觀音像便是流失到海外的最著名的一尊,為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所收藏。

大理國:千手觀音菩薩像
十一世紀 云南大理國
鍍金青銅失蠟鑄造
規(guī)格:21×17.8×11.1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這是一尊十分稀有的云南大理國銅鎏金千手觀音菩薩坐像,其最大的特色是通體共有二十二只手,全部采用圓雕,結(jié)構(gòu)稀疏排列有序,這是非常少見的。觀音菩薩頭戴寶冠,二側(cè)發(fā)綹垂肩,面相圓潤端莊,神態(tài)慈悲安詳。身佩瓔珞、手鐲及掛珠莊嚴全身。共有二十二只手臂象征千臂;其中一雙主臂當胸合掌,另有一雙手臂向上高舉日月輪,另有一雙手臂膝前持套索和念珠,其余的手臂各持法器,雙腿呈金剛跏趺坐安住于法座之上(法座已失)。
整體造像簡潔明快,是典型的大理國金銅佛像。具有鮮明的云南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藝術(shù)審美感和地方特色。由于南詔大理國佛像存世量極少,特別是千手觀音像存世更為稀有,且能保存如此完好的更是罕見,此像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性和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物價值,堪稱絕品,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十一世紀 云南大理國
鍍金青銅失蠟鑄造
規(guī)格:21×17.8×11.1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這是一尊十分稀有的云南大理國銅鎏金千手觀音菩薩坐像,其最大的特色是通體共有二十二只手,全部采用圓雕,結(jié)構(gòu)稀疏排列有序,這是非常少見的。觀音菩薩頭戴寶冠,二側(cè)發(fā)綹垂肩,面相圓潤端莊,神態(tài)慈悲安詳。身佩瓔珞、手鐲及掛珠莊嚴全身。共有二十二只手臂象征千臂;其中一雙主臂當胸合掌,另有一雙手臂向上高舉日月輪,另有一雙手臂膝前持套索和念珠,其余的手臂各持法器,雙腿呈金剛跏趺坐安住于法座之上(法座已失)。
整體造像簡潔明快,是典型的大理國金銅佛像。具有鮮明的云南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藝術(shù)審美感和地方特色。由于南詔大理國佛像存世量極少,特別是千手觀音像存世更為稀有,且能保存如此完好的更是罕見,此像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性和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物價值,堪稱絕品,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大理國十三世紀 銅繪漆觀世音菩薩坐像
尺寸:58.5 cm 連底座總高 147 cm
法國私家收藏 資料來源:蘇富比拍賣行
此尊觀音上頸及腰之瓔珞,贅于前胸、長及雙膝小腿之寶飾,以及飄帶末端之徐徐上卷,風(fēng)格更近中原唐風(fēng)。
尺寸:58.5 cm 連底座總高 147 cm
法國私家收藏 資料來源:蘇富比拍賣行
此尊觀音上頸及腰之瓔珞,贅于前胸、長及雙膝小腿之寶飾,以及飄帶末端之徐徐上卷,風(fēng)格更近中原唐風(fēng)。

楊柳觀音坐像
云南南詔大理國 十二世紀
銅鎏金
像高:31.7 cm
資料來自蘇富比拍賣行
楊柳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又稱藥王觀音。觀音菩薩頭戴華麗寶冠,面龐圓潤,雙目微垂,神態(tài)寧靜慈和。發(fā)髻高挽,余發(fā)束綹垂搭雙肩,身著天衣綢裙,佩戴瓔珞、掛鏈及手鐲。衣緣鏨刻纏枝蓮紋,帔帛繞臂飄落體側(cè)翻卷向上。左手前伸平托凈杯,右手上舉捻楊柳枝,結(jié)跏趺座安住于法座之上。凈杯、柳枝是觀音菩薩的點化法具,示以楊枝醮凈水向外揮灑,表以大慈悲遍灑甘露,救度痛苦之中的眾生。
整尊造像端莊雅致,法相莊嚴,鑄造工藝精湛,通體鎏金,雕刻細微,生動寫實,為十二世紀云南南詔大理國觀音造像之精品。
云南南詔大理國 十二世紀
銅鎏金
像高:31.7 cm
資料來自蘇富比拍賣行
楊柳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又稱藥王觀音。觀音菩薩頭戴華麗寶冠,面龐圓潤,雙目微垂,神態(tài)寧靜慈和。發(fā)髻高挽,余發(fā)束綹垂搭雙肩,身著天衣綢裙,佩戴瓔珞、掛鏈及手鐲。衣緣鏨刻纏枝蓮紋,帔帛繞臂飄落體側(cè)翻卷向上。左手前伸平托凈杯,右手上舉捻楊柳枝,結(jié)跏趺座安住于法座之上。凈杯、柳枝是觀音菩薩的點化法具,示以楊枝醮凈水向外揮灑,表以大慈悲遍灑甘露,救度痛苦之中的眾生。
整尊造像端莊雅致,法相莊嚴,鑄造工藝精湛,通體鎏金,雕刻細微,生動寫實,為十二世紀云南南詔大理國觀音造像之精品。

明代彩繪木雕:獅吼觀音像
柳木(單塊結(jié)構(gòu))、石膏、彩繪顏料、鍍金痕跡
尺寸:152.1×109.5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獅吼觀音”亦稱“阿摩提觀音”,獅吼觀音是明代世間崇奉的常見造像題材,是密宗信奉的菩薩之一。觀音菩薩結(jié)輪王姿坐于獅吼背上,左腿支起擱獅背上,左手自然搭于左膝之上(已失)。右腿自然垂下踏小蓮座,右手搭于右膝側(cè)獅吼背部,呈自在姿安住。
觀音菩薩頭戴五葉花冠,發(fā)髻高束、發(fā)綹垂肩。面龐清秀,雙目微垂、神態(tài)寧靜安詳,法相慈悲莊嚴。胸前飾有多個“U”形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長裙,裙褶自然流暢鋪于蓮花座上,生動自如,采用了漢地造像的寫實性表現(xiàn)手法。全身衣飾繁縟得當,衣紋飄逸流暢,裝飾簡潔自然。坐騎雄獅姿態(tài)威猛,回首昂望作吼叫狀,造型生動。整體造型端莊優(yōu)美,做工精細,線條流暢,保存基本完好,是存世明代木雕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佳作。
柳木(單塊結(jié)構(gòu))、石膏、彩繪顏料、鍍金痕跡
尺寸:152.1×109.5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獅吼觀音”亦稱“阿摩提觀音”,獅吼觀音是明代世間崇奉的常見造像題材,是密宗信奉的菩薩之一。觀音菩薩結(jié)輪王姿坐于獅吼背上,左腿支起擱獅背上,左手自然搭于左膝之上(已失)。右腿自然垂下踏小蓮座,右手搭于右膝側(cè)獅吼背部,呈自在姿安住。
觀音菩薩頭戴五葉花冠,發(fā)髻高束、發(fā)綹垂肩。面龐清秀,雙目微垂、神態(tài)寧靜安詳,法相慈悲莊嚴。胸前飾有多個“U”形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長裙,裙褶自然流暢鋪于蓮花座上,生動自如,采用了漢地造像的寫實性表現(xiàn)手法。全身衣飾繁縟得當,衣紋飄逸流暢,裝飾簡潔自然。坐騎雄獅姿態(tài)威猛,回首昂望作吼叫狀,造型生動。整體造型端莊優(yōu)美,做工精細,線條流暢,保存基本完好,是存世明代木雕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佳作。

執(zhí)蓮觀音菩薩坐像
《信士白兒黑兔室人黑氏誠造順治拾柒年貳月拾玖日吉旦立》款
清初順治年間
銅鎏金
像總高 107 cm
此菩薩座像,尺寸碩大,極為稀珍。整體中式造型,面生女相,身披佛衣,頭戴天冠,頂罩布縵。此一風(fēng)格始現(xiàn)于明中晚期,至今仍為東亞地區(qū)觀音造像之常見式樣。菩薩手中持蓮,蓮花者,出淤泥而不染,取純潔至凈之意。觀音高坐蓮臺,臺下無涯苦海,六道輪回,茫茫無際??嗪V胸i、馬、蝦、蚌,代表蕓蕓眾生,須得觀音善度方可回頭是岸。
如此尺寸且兼紀年銘文者甚罕。然其風(fēng)格卻常見于明中晚期鎏金佛像。由此可見清初佛像仍承明風(fēng),直至康熙一朝因藏傳佛教盛興,而后漸殆?;谝陨显?,加之存世標準器匱乏,許多風(fēng)格相若之器多被斷為明代。
從本品之碩大尺寸及所刻銘文可見其供養(yǎng)人當時社會地位之高。據(jù)銘文載,其供養(yǎng)之信士為白兒黑兔。此非漢姓,或譯自蒙語。銘文之紀年「順治十七年二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誕辰之日,于此日供奉尤為祥瑞,可凈除業(yè)障,獲福無量。(資料來源 香港佳士得)
《信士白兒黑兔室人黑氏誠造順治拾柒年貳月拾玖日吉旦立》款
清初順治年間
銅鎏金
像總高 107 cm
此菩薩座像,尺寸碩大,極為稀珍。整體中式造型,面生女相,身披佛衣,頭戴天冠,頂罩布縵。此一風(fēng)格始現(xiàn)于明中晚期,至今仍為東亞地區(qū)觀音造像之常見式樣。菩薩手中持蓮,蓮花者,出淤泥而不染,取純潔至凈之意。觀音高坐蓮臺,臺下無涯苦海,六道輪回,茫茫無際??嗪V胸i、馬、蝦、蚌,代表蕓蕓眾生,須得觀音善度方可回頭是岸。
如此尺寸且兼紀年銘文者甚罕。然其風(fēng)格卻常見于明中晚期鎏金佛像。由此可見清初佛像仍承明風(fēng),直至康熙一朝因藏傳佛教盛興,而后漸殆?;谝陨显?,加之存世標準器匱乏,許多風(fēng)格相若之器多被斷為明代。
從本品之碩大尺寸及所刻銘文可見其供養(yǎng)人當時社會地位之高。據(jù)銘文載,其供養(yǎng)之信士為白兒黑兔。此非漢姓,或譯自蒙語。銘文之紀年「順治十七年二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誕辰之日,于此日供奉尤為祥瑞,可凈除業(yè)障,獲福無量。(資料來源 香港佳士得)
百濟觀音
7世紀初
百濟賞賜給奈良倭的楠木(樟木)佛像。佛像展現(xiàn)著特異的纖細九頭身容姿。在和辻哲郎的《古寺巡禮》等眾多文藝作品中飽受贊美的著名佛像?!鞍贊^音”的通稱來自近代以后,明治初期前寺內(nèi)稱之為“虛空藏菩薩像”?,F(xiàn)存于法隆寺(607年百濟人建造)內(nèi)的百濟觀音堂 。
7世紀初
百濟賞賜給奈良倭的楠木(樟木)佛像。佛像展現(xiàn)著特異的纖細九頭身容姿。在和辻哲郎的《古寺巡禮》等眾多文藝作品中飽受贊美的著名佛像?!鞍贊^音”的通稱來自近代以后,明治初期前寺內(nèi)稱之為“虛空藏菩薩像”?,F(xiàn)存于法隆寺(607年百濟人建造)內(nèi)的百濟觀音堂 。

夢殿觀音
木雕貼金
7世紀
日本奈良法隆寺藏

木雕貼金
7世紀
日本奈良法隆寺藏

夢違観音像
日本國寶
645年至710年制作 飛鳥時代(白鳳期)
銅鑄造 鍍金
像高 87 cm
法隆寺大寶蔵院供奉
這是日本白鳳時期存世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尊雕像之一,彌足珍貴。本為法隆寺東院繪殿本尊?,F(xiàn)供奉于大寶蔵院。傳說此觀音像能將惡夢轉(zhuǎn)為好夢而得名。
夢違觀音頭戴三葉冠,發(fā)髻高束、頂有化佛。面龐清秀、神情莊靜,法相莊嚴。佩項圈、瓔珞、臂釧及手鐲嚴飾全身。袒上身,下身著貼體長裙,披帛繞肩纏臂自然垂下。右手當胸結(jié)說法印、左手持凈瓶,跣足安立于蓮座之上。
日本國寶
645年至710年制作 飛鳥時代(白鳳期)
銅鑄造 鍍金
像高 87 cm
法隆寺大寶蔵院供奉
這是日本白鳳時期存世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尊雕像之一,彌足珍貴。本為法隆寺東院繪殿本尊?,F(xiàn)供奉于大寶蔵院。傳說此觀音像能將惡夢轉(zhuǎn)為好夢而得名。
夢違觀音頭戴三葉冠,發(fā)髻高束、頂有化佛。面龐清秀、神情莊靜,法相莊嚴。佩項圈、瓔珞、臂釧及手鐲嚴飾全身。袒上身,下身著貼體長裙,披帛繞肩纏臂自然垂下。右手當胸結(jié)說法印、左手持凈瓶,跣足安立于蓮座之上。

東大寺 奈良時代 乾漆不空羂索觀音立像
脫活乾漆 漆箔
天平時代
國寶
像高 362.00厘米
脫活乾漆 漆箔
天平時代
國寶
像高 362.00厘米

青銅鑄造 圣觀音立像
奈良時代 藥師寺藏
奈良時代 藥師寺藏

青銅鍍金觀音菩薩立像
飛鳥時代
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飛鳥時代
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唐招提寺 木心乾漆千手観音立像(金堂安置)

康慶作不空羂索観音坐像
1189年
奈良興福寺藏

1189年
奈良興福寺藏

千手観音坐像
1254年
京都三十三間堂藏
1254年
京都三十三間堂藏

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7世紀 朝鮮三國時代
國寶第127號
像高20.3 cm
出土地:首爾城北區(qū)三陽洞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
此像是1967年在首爾城北區(qū)三陽洞發(fā)現(xiàn),像高20.3厘米,現(xiàn)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展示中。菩薩頭戴三葉寶冠,冠有化佛。面龐圓潤豐滿,面帶微笑,神態(tài)安詳、法相莊嚴。手持凈瓶,跣足安住于蓮座之上。
7世紀 朝鮮三國時代
國寶第127號
像高20.3 cm
出土地:首爾城北區(qū)三陽洞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
此像是1967年在首爾城北區(qū)三陽洞發(fā)現(xiàn),像高20.3厘米,現(xiàn)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展示中。菩薩頭戴三葉寶冠,冠有化佛。面龐圓潤豐滿,面帶微笑,神態(tài)安詳、法相莊嚴。手持凈瓶,跣足安住于蓮座之上。

十一面觀音菩薩坐像
14或15世紀 高麗時代
金銅鑄造
像高:52.5 cm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
此十一面觀音菩薩像與藏傳佛教及日本的十一面觀音像不同,其十一面排列方式十分獨特,是一尊罕見的韓國本土的十一面觀音菩薩造像,十分珍貴。
14或15世紀 高麗時代
金銅鑄造
像高:52.5 cm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
此十一面觀音菩薩像與藏傳佛教及日本的十一面觀音像不同,其十一面排列方式十分獨特,是一尊罕見的韓國本土的十一面觀音菩薩造像,十分珍貴。



閩公網(wǎng)安備350603020001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