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當隨時代 峰巒自有回響
李圣斌/文
“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畫家以心靈映射萬象,終極所求本就超越“象”的范疇?!兑讉鳌贰傲⑾笠员M意”,筆墨是舟,載著時代的“意”與“情”,駛向“超以象外”的靈境。
太行山水畫藝術從來不是對山石草木的簡單摹寫,它是畫家以筆墨為鑿,在方寸間重鑿太行的骨,再釀山水的魂。作為深耕太行山水三十余載的尋道者,帶著對太行的“聽”與“悟”,在宣紙上與山對話,讓峰巒的形藏著聲,任筆墨的跡裹著情。山水間流淌的自然聲息、歷史余韻與時代共鳴,恰似一場創(chuàng)作過程的“尋響”與“傳響”的修行。
一、“自然之響”里峰巒與風泉的和鳴
太行的峰巒從不是沉默的?!拌F壁”般的崖壁,皴法如斧劈,藏著“風過松梢”的輕響——可于濃墨畫巖處,留幾縷淡墨飛白,似風掠山脊;聽那“深谷”里的溪泉,石縫間穿行,撞出“漱玉”之聲—于青綠水畔,點幾筆赭石如苔,襯水流之活。峰巒是“器”,風泉是“聲”,畫中不必寫“聲”,卻讓觀者從巖的“硬”與水的“柔”里,聽見“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的自然回響。
二、“歷史之響”間峰巒與記憶的共振
太行的峰巒刻著歲月的叩問。愚公移山的傳說,讓“王屋太行”成了“堅韌”的符號——遠山如黛,山腳添幾株老松,枝干雖虬曲,卻向峰巒生長,似“子子孫孫無窮匱”的執(zhí)著;紅旗渠的故事,讓“懸崖峭壁”成了“奮斗”的注腳——巖間畫一線朱紅,以焦墨皴出鑿痕,讓“人工天河”與“自然峰巒”相依,如歷史與山的對話。峰巒是“碑”,記憶是“文”,畫中不必直白敘事,卻讓觀者從巖的“古”與痕的“新”里,聽見“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歷史回響。
三、“時代之響”中峰巒與當下的應答
太行的峰巒正應和著今日的腳步。掛壁公路如“銀線”纏山,是當代人對“天險”的應答——峰巒半腰,以淡墨勾出公路曲線,與巖的蒼勁形成“剛柔相濟”,似“向山要路”的勇氣在回響;生態(tài)保護讓“荒山”復綠,是人與自然的和解——近山處用“小青綠”染林,遠峰卻留些許赭石,讓“新綠”與“舊巖”對話,似“綠水青山”的理念在蔓延。峰巒是“景”,當下是“情”,畫中不必刻意說教,卻讓觀者從巖的“恒”與景的“變”里,聽見“時代向前,山水共情”的當代回響。
“筆墨當隨時代”承載情感與思考,“峰巒自有回響”恰似藝術的初心,把“回響”凝成可見的墨色,觸摸峰巒的硬度,聽見山水的心跳,感悟太行的風骨,讓太行的每一道褶皺,都在筆墨中抖落屬于自然、歷史與當下的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