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潛水員到藝術家,三十年沒入密不透風的“虛空”
2022-10-20 鄭忠
來源:Hi藝術

鄭忠 從潛水員到藝術家,

三十年沒入密不透風的“虛空” 


文 |  鄭嘯川

攝影 |  董林

設計 | 樂天

圖 | 鄭忠


入伍三年后,時年21歲的特種兵鄭忠在南海四十米的水下連續(xù)潛水作業(yè)八個半小時。能見度只有兩米,當時的條件沒有任何照明設備,全憑潛水員用手觸摸。彼時他也許不會想到,二十多年后,大海會以另外一種形式依然圍繞著他——出現(xiàn)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至少戰(zhàn)友們在四十年后的重聚上紛紛表示驚訝,潛水骨干跟當代藝術,那是風馬牛不相及。

但另一方面,他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要當藝術家的。小學前的識字班上,他臨摹連環(huán)畫上的列寧肖像就讓老師頗為驚訝,“你將來是畫家的料子。”老師的話對也不對,雖然他有深厚的造型能力,但最終為人所知的卻是抽象創(chuàng)作。從五大版種到水墨到綜合繪畫,從絲綢印花到回歸大海,這條路鄭忠一走就是三十多年。

藝術家 鄭忠(攝影:董林)


潛水生涯的同頻共振


鄭忠并非長在海邊,第一次見大海是在去湛江的路上,隨部隊坐悶罐子火車,那是1979年,他高考落榜便穿上一身戎裝。半夜在輪渡碼頭見到了湛江港的大海,他趕忙用手沾了點海水嘗了一下,果然是咸的。小時候在河邊釣魚,魚沒釣到幾條,倒是撲騰撲騰學會了游泳。一身好水性為六年的潛水員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在水下40米八個半小時是當時海軍重潛水施工的最長時間紀錄。海水越深,壓強越大,40米的水下相當于5個大氣壓,是地面的五倍。下水前,他在運動衣外邊套上毛線衣毛線褲和毛線襪,最后穿上潛水服后開始感到悶熱,這種感覺不會持續(xù)太久,一到海底全身逐漸變得冰涼。出水后,他又餓又累,早飯只吃了稀飯和饅頭,繃住的弦兒松了,一下子就暈了過去,而線衣壓在身上的印痕一周后才會消失。

鄭忠的入伍照

1981年鄭忠(左)在榆林港


在海底潛水,壓力除了來自大氣,還來自孤獨。其他潛水員總是害怕,會不停地跟上面的人講話用以排解。而鄭忠則在海底利用幽暗的光線觀察海藻、珊瑚、魚類,觀察神奇的大自然,那是老天給他的藝術啟蒙。30多年來他一直在畫抽象,人們從他畫面中看到的抽象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就是具象,是他對當年海底視野的奇妙重現(xiàn)。2019年他去澳大利亞旅游,乘直升飛機俯瞰大堡礁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30多年前對大海的記憶與如今的創(chuàng)作是如此同頻共振。


鄭忠俯瞰視角下的大堡礁

《云夢系列》138×34.5cm 紙本彩墨 2019


芒種,絲綢印染的意外收獲

僅從潛水生涯的維度去倒推鄭忠的水墨創(chuàng)作并不全面,絲綢印染工程師的經(jīng)歷和扎實的院?;A是撐起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另外兩條腿。1985年退伍后,他在同年再次參加高考,并考取南通師專美術系,畢業(yè)后分配到縣城絲綢印染廠做工程師設計絲綢圖案。工廠的流程先是選定畫樣,之后小批量生產(chǎn),再送去廣交會訂貨。畫樣的設計十分重要,決定了工廠生產(chǎn)的命脈。當時鄭忠并沒有學習印染設計的背景,需要把美術系的所學在圖案上進行轉換。他訂閱了十多種雜志,苦心鉆研流行色和趨勢。工廠對設計師的要求是每月畫十張畫稿,他每月畫一百張,從中挑選出十張。一番全力以赴之后他迅速上手,畫稿入選率很快便高達80%以上?;叵肫疬@段經(jīng)歷,鄭忠十分感慨,這對他日后乃至今天在創(chuàng)作上對色彩感覺的理解都依然有很大的幫助。當時他每月都會收到總公司寄來的世界名模大展的圖片,在中國的美院設計系仍處于摸索階段時,他因為中國絲綢設計的優(yōu)勢而先人一步地了解到國際色彩的趨勢,且較早地進入到國際當代藝術的領域。

彼時的設計師鄭忠(左一)

鄭忠?guī)е约涸O計的絲綢產(chǎn)品參加中國青年科技博覽會并獲全國金獎

為了業(yè)務的精益求精,1991年他在南京藝術學院報名參加美國西東大學教授、國際著名版畫家廖修平先生主講的“現(xiàn)代版畫研修班”習得綜合版畫的技術;次年,他在浙江美院版畫系舉辦的加拿大皇家學院院士大衛(wèi)·西維伯格主講的銅版畫研修班學習銅版技術;接著在江蘇省版畫院的研修班進修了水印木版。絲網(wǎng)版則是在工廠任職期間研究絲綢印花時無師自通。鄭忠很幸運,80年代末,工廠正值如日中天的蓬勃發(fā)展,花六千多萬元引進瑞士、意大利的布動自動印花機成套設備。他從設計圖紙入手,加上科技印染設備和材料,觸類旁通,自成體系。



獲獎證書和發(fā)明專利證書
 
 
驚蟄,技驚四座

1993年的一次機緣巧合,鄭忠將融合自己書法童子功的絲網(wǎng)版畫處女作《米字格系列之一》投稿了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在西安美院舉辦的第五屆全國三版展暨中國版畫版種大展,當時,他只是模糊地知道自己做的是版畫,其他并無了解。驚喜的是,《米字格之一》一舉獲得第五屆全國三版展、中國版畫版種大展兩展銀獎和美國廖氏版畫獎。于他而言是莫大的激勵,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接著就是《驚蟄》的橫空出世,不僅在江蘇獲得全國版展的銅獎和美國廖氏版畫獎,更為重要的是,給他帶來了全新的機遇。

《米字格系列之一》65×65cm 絲網(wǎng)版畫 1991

《米字格系列之二》79×110cm 絲網(wǎng)版畫 1993

《驚蟄之一》45×58cm 絲網(wǎng)版畫 1994

《驚蟄系列之五》45×58cm 絲網(wǎng)版畫 1994



因為《驚蟄》在1996年的中國高等院校版畫年會上引發(fā)劇烈討論,時任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系主任的廣軍、時任副主任的吳長江和時任中國版畫家協(xié)會副主席的譚權書三位教授,直接從廣州的版畫年會飛到南通海安,驚嘆于鄭忠工作室內汗牛充棟的作品。說是工作室,其實就個足夠容納銅版機和等身作品的舊房子,這時的他還根本沒想過賣畫。一行人看到《驚蟄》以外還有海量的作品,便提議給他舉辦個展。由廣軍牽頭,聯(lián)系中國美術館,便有了次年,即1997年10月10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的鄭忠絲網(wǎng)版畫展,也是他的首次個展。

左起:時任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副主任的吳長江、時任中國版畫家協(xié)會副主席的譚權書和時任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系主任的廣軍在鄭忠畫室

鄭忠絲網(wǎng)版畫藝術展開幕現(xiàn)場,中國美術館,1997

鄭忠入選《美術觀察》雜志1997年第五期“美術名家”



個展過后,鄭忠了解到中央美術學院助教研究生班的機會,想到自己尚缺石版的技巧便義無反顧地北上求學。石版與素描是相通的,南通師專的三年教學只是淺嘗輒止,央美的學習同時解決了他的素描問題,兩年后他的素描習作入選中國高等藝術院校的精品素描教材,自此打開了專業(yè)技巧“先天不足”的心結,他更加有底氣了。




鄭忠素描(入選《中國高等藝術院校素描精品邀請展》)

鄭忠石版畫作品,榮獲1999年中央美術學院年度優(yōu)秀作品獎

霜降,絕處逢生

深耕版畫二十余年,轉向水墨源于一次巧合,或者說是釜底抽薪之后的發(fā)大招。2008年,鄭忠作為首批招牌藝術家被邀請入駐觀瀾版畫基地,但在后續(xù)的工作中,因為不愿卷入各方的勢力斗爭,無奈被邊緣化。最慘的時候,基地的版畫工作室都不對他開放。他只得重新摸索新的道路。彼時的孤獨就跟當年在海里潛水一樣。他閉門思過,覺得問心無愧,便繼續(xù)一心作畫。

《谷音系列之一》180×98cm 紙本水墨 2009

《谷音系列之二》180×98cm 紙本水墨 2009

他回想起早年間在硇洲島,打撈陸軍登陸艦掉進海里的錨。因為地處湛江的出??冢倌嗪退疁厍闆r極其復雜,潛水員幾乎是匍匐前進,活脫脫是現(xiàn)實版的大海撈針。只要確定了目標就不怕路途遙遠和艱辛,一連幾天的打撈,半天一個潛水員,最終在他手上找到了船錨。時間拉回到二十多年后,他也在觀瀾版畫基地找到了人生的船錨。在實踐的積累和大膽的嘗試下困中求變,他融合版畫的技巧,用礦物顏料開創(chuàng)了新的繪畫語言。

《谷音系列之三》180×98cm 紙本水墨 2013

《碣石系列之一》200×200cm 紙本彩墨 2012


立春,在水墨中生根發(fā)芽

鄭忠的水墨始于“谷音”系列,與其說是觀瀾周邊山谷的聲音,倒不如說是他內心的追問與自省。之后便是“碣石”系列,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在他看來,山的腳底就是海的深處,山是從海底慢慢長出來的。而后的“極地”系列和“山居圖”系列則是兼具對水墨藝術的暢想和對古典形跡的追尋,均是過渡階段的實踐。

《碣石系列之二》200×200cm 紙本彩墨 2012

《碣石系列之二十二》200×200cm 紙本彩墨 2012



回到海洋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因為太和藝術空間的負責人賈廷峰在某次展覽上看到他的作品后建議結合他獨特的生命歷程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而多年前在海底踽踽獨行的經(jīng)歷,在他身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也勢必會在外部力量積蓄到峰值的時候爆發(fā)。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的體驗是藝術家最寶貴的品質,也是鄭忠自始至終的創(chuàng)作本源。從生命起點和文化起點雙管齊下,便有了“海韻”系列和“云夢”系列。畫海的人很多,他的海有別于他人,水在其中不是平面,而是立起來了,源于他全方位觀察和浸沒在海里的重度體驗。

《極地系列之二》245×125cm 紙本彩墨 2016

《山居圖》69×46cm 紙本彩墨 2017

三十年浮沉,看海還是海


2020年年初的疫情將所有人都困在家中,少了社交和應酬,對很多藝術家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潛心創(chuàng)作期。但鄭忠經(jīng)年累月的生活就是長時間地與自我對話和相處。他在家鄉(xiāng)的畫室回顧曾經(jīng)的舊作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他曾覺得,在版畫上出道即巔峰之后自己再也無法創(chuàng)作出像“米字格”和“驚蟄”那樣好的作品了。彼時他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抓住了當下生命中的激昂。而多年之后他悟到了所以然,興奮地又產(chǎn)出一批作品。在新作中,創(chuàng)作媒介更加多元,突破水墨的禁錮,向綜合材料拓展,海的形象更具象了,從看海是海,到看海不是海,最終歸于看海還是海。

《海韻系列之八》138×69cm 紙本彩墨 2015

《海韻系列之九》138×69cm 紙本彩墨 2015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曾經(jīng)提出一個“人書俱老”的概念,指出書法需要藝術家用一輩子去鉆研,直至晚年方能走向爐火純青的“老”境。這里的“老”不單指年齡,更是美學上的高峰,意味老辣、老到、老而彌堅。孫過庭說的是書法,但也被廣泛認為是藝術和文化的至高境界。鄭忠在接近耳順之年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創(chuàng)造力。去年,他和朋友在南海游泳,途中遇上一個華為的年輕高管。海里的乘風破浪不比在泳池,是無邊無際的自我搏斗。幾百米過去之后高管體力尚行但已有害怕之意,他與朋友護送其返回岸邊又繼續(xù)向大海深處游去,游了四五海里才興盡而返。一如他三十年的藝海浮沉,廉頗未老。

《云夢系列》97×44.5cm 紙本彩墨 2020

《云夢系列》69×71cm 紙本彩墨 2020

海里滿是深情和“虛空”

Hi藝術(以下簡寫為Hi):最開始的創(chuàng)作生涯是從設計入手嗎?
鄭忠(以下簡寫為鄭):其實繪畫生涯從當兵就開始了,眼睛能看到就能做到。設計師的經(jīng)歷和以后在美院的進修只是豐富了我的表現(xiàn)方式,藝術家首先要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想不到東西,才最關鍵。
 
Hi:你的創(chuàng)作是源于本能還是思考?
鄭:本能。感性在前,再從理性出發(fā)慢慢梳理。真正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者一定是兼具兩者。
 
Hi:不同的海在你看來有區(qū)別嗎?
鄭:我去過波羅的海、馬六甲海、大西洋、太平洋,其實所有的海和海島都是一樣的,只是建筑和文化不同。在海底潛到不同的深度是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觀,但正常人之所及的深度看到的內容也都差不多,只是給予人心靈的撞擊不同,由此產(chǎn)生的悠遠影響也不同。當年潛水生涯留下的回憶,在數(shù)十年人生中不斷發(fā)酵,有種春夢無痕的感覺,我將其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反而會留下些什么。
 
Hi:畫面里似乎很少留白。
鄭:海洋里有留白嗎?海洋是密不透風的,但它有深情、有“虛空”,跟傳統(tǒng)中國畫的留白不一樣。

《云夢系列》49×99cm 紙本彩墨 2020

《云夢系列》38×144cm 紙本彩墨 2020



Hi: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張曉凌給“云夢”系列總結為“形塑虛空”,關于這個概念你怎么看?
鄭:我想到之前拜訪李華生先生的經(jīng)歷。他將一處老的民居的客廳挖了很深的坑,比墓穴還深一點,夜里一兩點我們在他的地坑里喝茶聊天到凌晨三四點,老先生說這叫“接地氣”。而張曉凌用“形塑虛空”評述我的創(chuàng)作,即是對我繪畫語言的某種界定,從形上塑造雕琢一個“虛空”的東西,很神秘。也是給予我繼續(xù)研究發(fā)展的方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Hi:偶然性在你的創(chuàng)作中占很大的比重嗎?
鄭:當初的版畫創(chuàng)作是從偶然性里塑造必然性。現(xiàn)在我駕馭偶然性的能力更很強了,都是源于版畫家的控制力。
 
Hi:每年都會有新的認知?
鄭:當然,一直在往前走。當畫面符合我此時的審美規(guī)范,就到這里為止。有時放了很多年的作品再增加一點或者破壞一點,反而達到新的平衡。水墨畫可以若干次地在創(chuàng)作,這是我掌握的顏料、配比、以及渲染方式。很多人乍一看以為我是潑墨,其實我是設法讓顏料墨汁按照我在紙上設計的路線慢慢地渲染。

《云夢系列》75×73cm 紙本彩墨 2020

《云夢系列》62×123cm 紙本彩墨 2020



Hi:打草稿嗎?
鄭:從來不打草稿。我掌握很多屬于自己的繪畫詞匯,幾種詞匯碰撞,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的效果里隨機生發(fā)出全新的畫面。
 
Hi:也就是在用版畫的方法做水墨?
鄭:早期是用版畫的觀念、黑白關系和空間感融合成另一種語言來做我心中的畫,到今天已經(jīng)不存在畫種的限制了,我只是用我擁有的方法組合出不同的語言,換一個組合又形成新的內容。
 
Hi:之后還會回歸版畫的創(chuàng)作嗎?
鄭:我覺得會往綜合繪畫上走,版畫到今天依然難以構成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是我精神上的追求,但另一方面也是我取之不盡的技法倉庫,可以有無限的延伸。目前在水墨上我還有一段路可以繼續(xù)探索,同時更寬廣的空間是綜合繪畫帶來的更多可能。

《云夢系列》75×140cm 紙本彩墨 2020

《云夢系列》76×144cm 紙本彩墨 2020
免責聲明:以上信息為瀚望號發(fā)布,不代表瀚望藝術網(wǎng)觀點。
更多內容 閱讀 2273
国产白丝在线精品免费,国产免费高清视频在线观看不卡,一级毛片对白刺激国产,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PORNY